唯一没有与中国建交的接壤国家曾是印度附属不丹为何做出这个选择?
中国一共有14个陆邻国,只有印度和不丹没有与中国划定边境线,不丹甚至是其中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要知道,中国对外一直奉行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麓,国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0万。
因此,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很高,长期居亚洲第一,被誉为“世界最后的香格里拉”。
中国与不丹有着550公里的边境线,边境地区从始至终保持着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两国之间从未正式划定过边界。
1616年,夏仲·阿旺南杰在西藏受到宗教上的排挤,待不下去了,遂逃往不丹。
自此,不丹开始派官员常驻,管理朝贡和往来贸易事务,每年向和清政府驻藏大臣上贡朝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藏一直是不丹的主要贸易对象,而且,也是不丹的宗教依托圣地。
1793年,清政府在西藏帕里一带设置了三道关隘,分别是哲木山、哈尔山和宗木山,中不之间大致形成了一条习惯性边界线。
这条习惯性边界线大致沿喜马拉雅山脊而行,西起吉姆马珍山,东到中、印、不三国交界处。
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那里地处偏远,清政府由于帝国列强的蠢蠢欲动,自顾不暇,自然管不了那么远。
在1888年和1903年两次英军入侵西藏的战争中,不丹都担当“马前卒”。
为了傍上英国势力,不丹为英国入侵西藏积极效劳,充当两国之间的“联络人”和“调停者”。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与不丹就没有联系,但不丹依然与西藏噶厦政府保持着宗教上的往来。
直到新中国成立,新的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有着另一套原则,不丹又重新进入了中国的视野。
1951年5月23日,中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十七条协议”(即《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为了驱逐帝国主义势力、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界安定,在“十七条协议”签订后,中国人民进藏接管了边防。
1951年到1959年期间,不丹在西藏的利益基本保持不变,中方也严禁驻藏军政人员越过习惯性边界线。
不丹身为边境小国,却对中国伸出的友好之手始终不愿全盘接受,究竟是和原因?
18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是一家拥有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皇家许可状的国际贸易公司,后来建立了英属印度,成为印度实际上的主宰者。)彻底吞并了孟加拉。
1965年,不丹与库车比哈尔爆发战争,库车比哈尔战败,老国王纳其尔·迪奥逃亡印度,寻求庇护。
英国早就对库车比哈尔的土地垂涎三尺,老国王送上门来,可谓是瞌睡碰上了枕头。
随即,孟加拉总督赫思定同意帮助库车比哈尔,但提出的要求是,要其为军队所有开支负责。
库车比哈尔国王同意了英国的条件,并于1973年与东印度公司签订了条约,每年要将国家税收的一半贡献给东印度公司。
不丹小国寡民,当然并非是英军的对手,很快就被直入腹地,落在了英军的爪牙之下。
次年,不丹与东印度公司签订了《东印度公司与不丹之间的和平条约》,该条约要求不丹归还侵占的库车比哈尔土地,并且还规定英国免税采伐不丹的森林。
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南麓,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英国之所以向它出手,大部分原因也是看中了这些利益。
到了1864年,英国又因为不丹和锡金及库车比哈尔的小范围摩擦,借机对不丹宣战。
1865年,英国军队从不丹南部发起进攻,不丹难以招架,又一次屈辱地走上了谈判桌。
这一次,不丹与英国签订了《辛楚拉条约》,强迫不丹将南部83平方公里的德万古里地方领土割让给英国人,作为通商口岸。
也正因如此,前文提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两次入侵西藏,不丹都站在了英国的一边。
乌颜·旺楚克是不丹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国王,被称为“一世国王”,后面的二到五世国王,都是他的后代。
印度政府认为:所有其他几个国家与印度英国政府签订的条约和安排,新政府都将承认这些条约和安排的义务。
即“印度政府承诺不干涉不丹的 内部行政。不丹政府同意接受印度政府关于其对外关系的建议的指导。”
这个条约十分不平等,但不丹为何会签订,还是为了可以保持主权国家地位,毕竟印度在一旁虎视眈眈,想要做到完全的独立自主,几乎不可能。
也正是因为这个不平等条约,才给了印度干涉不丹外交的基本根据,也给中不外交埋下了大雷。
但实际上,它非常害怕不丹脱离它的管控,频频对不丹的外交内政进行干预,甚至反对不丹与四周的国家尤其是中国交好。
20年代中期,中印发生边境冲突,不丹逐渐想到自己在两个大国之间,根本没办法发挥作用。
印度自然不会放任不丹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向中国靠拢,1960年,印度向外界公布了抹除不丹北部边境的地图,这一行为违背了史实。
不丹立刻做出反击,要求印度重映加了边界的地图,并且申明不丹应该作为独立主权国家参与到中印谈判之中。
中印矛盾逐步加深,印度强迫不丹在边界问题上倒向自己一方,不丹左右为难,最终不得不妥协。
在印度的干涉下,中国与不丹的外交关系一直呈螺旋式发展,直到现在也没有正式建交。
自 1959 年 12 月起,中国人民边防部队开始全面进驻中不、中印及其他边境地区,从而“改变了西藏地区近 4000公里边界 线上有边无防的状况”。
印度暗地里怂恿不丹撤回驻及另外的地方办事人员,中方则取消了不丹在藏的特权。
1962年,中印爆发冲突,自然也影响到了旁边的不丹,中国始终尊重不丹的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
中国与印度关系的缓和,也直接引发中不之间的交往变得顺理成章,可以将边界问题摆到谈判桌上。
1984年,中不边界谈判真正开始,自此以后中双方开展了长达近40年的谈判,举行了24轮边界谈判和11次专家组会议。
第1至5轮谈判,分别在1984、1985、1986、1987和1988年,轮流在不丹首都廷布和北京举行。
通过第一阶段的5轮谈判,双方建立了互信,达成了“四项指导原则”并发表了联合国公报。
后续谈判工作,不丹的态度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印度的影响,以至于双方谈判经常裹足不前,甚至有时还有倒退的风险。
在1998年,印度进行了秘密的核试验,此举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强烈谴责。
这种莫须有的责难,也致使中印关系降入冰点,直到21世纪,双方关系才有所缓和。
中不两国的关系虽然还坚持着“互利互让”和“互谅互让”的根本原则,但总体没有大的进展,关于边界问题更是裹足不前。
2007年,尼泊尔国王被推翻,不丹第五世国王顺势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主动与现代社会接轨,寻求国际上的声援。
不丹南部的武装被剿灭后,国际上共同解决了不丹尼泊尔族的难民问题,不丹发展更加稳定。
在此之间,中国与不丹的双边贸易发展良好,民间交流也日益频繁,中不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
但是,在第22轮谈判中,中国邀请不丹加入“一带一路”,不丹方没做出回应。
2017年6月18日,中印爆发“洞朗事件”(印度边防人员无故进入中方境内,阻挠我方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这也导致了原本顺利的中不谈判出现了新的变局。
几经周折,在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来到了中不双方迄今为止最后一轮谈判。
2021年4月,第24轮中不边界谈判第10次专家组会议在中国云南昆明举行,这次谈判进步不达成了共识,确立了“三步走”路线图:
即先确立边界划界的基本政治原则,再具体解决边界争议问题,最后签署协议并在实地勘界。
2023年1月10日至13日,中不边界问题专家组第11次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进一步落实了“三步走”的步骤。
2024年7月,不丹能源和自然资源部秘书(副部长)卡玛·策林还两次来华出席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
- 上一个:鸣人藏在纲手办公室是哪一集V
- 下一个:建筑行业资讯- 建筑